1990年,三位心理学家为了对小提琴名家进行研究专门前往西柏林中心的艺术大学。他们试图通过大量数据,解答一个基础问题:是什么因素让精英演奏家比中等演奏者更加优秀?
他们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一组是有可能成为大师的精英演奏者,一种是普通的演奏爱好者。通过研究,他们发现:
普通演奏者通常将工作分散到一天完成。一份将平均工作时间和每日活动小时对比的图表显示,普通演奏者图表上的曲线是平滑的,工作时间与活动时间相近。
而精英演奏者则不同,他们将工作集中在两个明显时段完成。如果将他们工作时间与每日活动时间相对比的表格描绘出来,会发现两个显著峰值:一个早上,一个下午。
越是顶尖演奏者,峰值越明显。而同样,越顶尖的,在时间峰值之外,他们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也要比所有人都多。
由此,最后结论是:
一整天持续的勤奋,并不能决定成功,有节奏的努力,才能成功。
上面的演奏家对比研究,反映了一个事实:懂得把控时间的人,技能更好,也更轻松。这理论也被称为:
轻松的罗德奖学者悖论。
此理论倡导的核心是:刻苦工作和费力工作是不同的。
刻苦工作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训练,在你刻苦训练时,会感到痛苦,但你每天并不需花太多时间去进行这项训练,刻苦训练给你的技能带来可衡量的增长,它能为你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和动力。
因此,尽管艰苦训练是艰难的,它并不会耗尽你所有的能量,而且它能和放松的日子相完美搭配。
而费力工作则恰恰相反,它令人耗尽所有能量的。你所度过的每一天都处于不正确的忙碌状态,就像柏林学院的普通演奏者,感到疲劳且富有压力。
而这种忙碌并不能为你带来真正的成长,并且,你反倒会越来越焦虑。
而疲惫与焦虑,是成功路上的敌人。所以,你既要避免无意义的忙碌,又要避免耗费精力的疲惫感,因此,轻松的罗德奖学者悖论直指一个本质:
想要在有效时间和精力中,抓住成功的钥匙,就要持续不断保持标准动作,直到引发裂变。
说到标准动作,一如健身房里的胖子与瘦子,胖子经常边运动边聊天,而身材好的训练者,从不闲聊,除了锻炼,就是安静休息,每个动作都不晃悠,做到最标准。
一切没把动作做到足够标准的努力,都是不及格的努力,因为,只有标准动作可以量化,只有通过重复大量的标准动作,才能让你所从属的系统,发生改变。
而说到关于改变,又有两个维度。
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的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只改变了系统里的元素;以梦为例,你梦见任何,任何梦中情节改变,都属于第一序改变。
而第二序改变是指:发生在系统之外的改变,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使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也即改变之改变,简直就像量子跃迁。例如,从梦中醒来。
只有完成第二序改变,才是质的改变,从而带来根本上的跃迁。而只有一次次跃迁的,才能让你靠近成功。
不带着问题去努力,就是瞎忙。
人们看起来劳劳碌碌,但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到这,有一个词,叫:
“用以致学”。